
10月底温哥华飘着细雨的时候,父母又准备启程回国了。
这是近年来和父母相处最多的一年。也因此有了口福,又吃到了那些从小吃到大的“妈妈的菜”。
多少受我这个山东人的影响,来自南方的老公和在海外长大的娃,也都是面食爱好者。面条饺子尚且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,但包子太麻烦,只有爸妈在,才能大快朵颐。
妈妈做的包子是有讲究的。相较于更常见的发面包子,我更喜欢吃烫面的,更像是大蒸饺。馅儿是菜肉馅,菜的变化多种多样,但肉必须切成小块。真正的皮薄馅大,每一口咬下去都满满当当,扎扎实实。
住在这边,食材还是常有限制。爸妈常去附近一家小超市买苤蓝做包子。程序复杂,切丝焯水,拧干水分;肉也要两种,五花肉和里脊。五花肉还要先炒过,肥油炒出来,一起拌到馅里,油润也更香。
还吃了茴香馅儿的。有人用茴香包饺子,我觉得比包子差得远。从小就吃的口味,离了家格外想念。但这儿不好买,有卖的也贵。这次是爸妈春天就在院子里开辟出了一块小菜地,茴香长得最快最好。从夏天到现在,都吃了好几茬了,很是满足。
我在楼下工作的时候,楼上锅碗瓢盆叮当作响,每一声都是幸福和满足——无论是在做的人,还是在等吃的人。中国父母不善用言辞表达的爱,大都渗透在食物里。
圆鼓鼓的包子上桌,热气腾腾地冒着。一家人坐在餐桌旁,埋头苦吃,只听得到被烫得哈次哈次声和饱足的叹息。
吃到爱吃的,总是会忍不住吃很多。然后一边摸着圆鼓鼓的肚子,一边打嗝,一边怀念年轻时旺盛的食欲和强大的消化能力,不然还能再来几个。
生活已经变了很多。我离开了家乡,在别处安家。但包子还是那个淳朴又美味的包子。